查看原文
其他

当性侵幼女远离伤害源,她会发生怎样的“蝶变”?

张倩 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 2021-05-25

△图|Unsplash, Phote by Allison Archer


还记得那个从未品尝过巧克力、第一次喝咖啡便激动不已小晴(化名)吗?

三年前的5月12日,一篇《被性侵幼女的监护之殇》登上各大网站头条。一个因父亲吸毒、母亲遗弃,在疏于监管的环境成长、最终落入性侵害陷阱的13岁幼女的不幸遭遇,牵动了社会各界人们的心。

2017年大年初七傍晚,广西钦州幼女小晴,被同学相邀去镇上玩耍,随后被几名网约男子强行带到附近看山屋强奸,小晴后因大出血入院抢救10天

时任北京青年报调查记者的笔者,在刊发上述第一篇调查报道后,在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一年多的时间内,以专栏作者身份,持续跟踪此案,并相继在橙雨伞公益、千千律师所微信公众号等平台,发表了以此案为主题的十余篇调查及评论文章

△图|作者部分文章,网络截图

2018年底,财新记者以此案为主线,对笔者进行了《惩治性侵儿童 司法文件出台五年落实几何》的独家专访。

而今三年过去了,那个让大家一直牵肠挂肚的小晴过的怎么样了

当性侵幼女远离伤害源,她会发生怎样的“蝶变”?

01.朋友圈晒吃是“蝶变”后小晴的日常

九月一日开学季。

这一天,小晴更新了微信朋友圈,晒出了四张图片,上面有牛排、薯条、甜品等食品。

三个月前的“六一”儿童节,小晴也晒出了一张图片,上面是两个美少女——她和她的新校闺蜜,在吃蛋卷冰淇淋的同框合影,上面备注了一句:“夏天来了,我们有冰淇淋吃了!”

隔着钢化玻璃膜,都能感受到她满屏的幸福感。

不了解小晴过往的人,可能不明白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吃食,于她而言有什么可炫耀的?于笔者而言又有什么可感触的?是的,那是因为你不知道,在长达十四五年的人生里,对于小晴,巧克力局限于名词“只读”,而咖啡,不过是她英文学习中的一个单词

在冉冉时光过去三年后,小晴首次品尝到人生第一杯咖啡的瞬间,带给笔者的那种灵魂震撼,仍能瞬间回放。

她先是反复询问并确认水与粉之间的分量比,然后便撅在地上的小桌前,不停地用汤勺搅动液体,勺子和瓷杯交挥作响的余音,配上她因苦楚微蹙眉头的表情包,一个底层女孩“享受”人生的画面,便以这种声情并茂的形式,植入了笔者的脑海。

没错,它既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写照,也是被遗弃的困境儿童的生活瞬间记录

在十余年的成长过程中,被吸毒父亲和出走母亲遗弃的小晴姐妹俩,就是靠着奶奶每月150元的低保过活,没吃过、没见过,即是她们的常态。

当牛排、冰淇淋这些小晴过往人生中,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,现在堂而皇之地步入她的生活,像极了一个寻常邻家女孩的日常零食,这在我们这些曾为她提供了方方面面人生改变援助的人眼里,无疑具有超过让她品尝米其林四星、五星餐品的分量。

如果你想知道过往小晴的人生履历,不妨去看看笔者那篇发在橙雨伞公益公号的爆文吧——《广西留守女童被性侵背后——没吃过巧克力、母亲是个名词》,受标题字数所限,更多艰难写照的词汇其实已被“屏蔽”了,比如,除了没有吃过的东西,像布偶、洋娃娃这类每个小女孩都曾拥有的玩具,也不曾在小晴姐妹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过。

因为她们是被父母双亲遗弃的困境儿童,比一般农村留守儿童活得还要艰辛。
 
02.初始性侵害,让小晴身体惨遭重创

2017年7月21日,当年度的《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》出炉,统计显示,农村学校学生中,因父母均外出而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学生占近三成。其中有超一成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不见一面。
△图|网易新闻

这些成百上千万的农村留守儿童,因生活无人照料、情感无处寄托,更由于监护人的失职与监护不当,让处于监护“真空”的子女面临各种意外及不法伤害

小晴就是他们当中的典型代表。就在白皮书刊出前的5个月——2017年正月初七傍晚,小晴被同学相邀离村去修手机,在镇上被几名男子带到看山房里强奸……

县医院就诊记录显示,性侵事件发生的12小时后,小晴因大出血被送入医院,外阴红肿,阴道壁有裂伤。当天,即进行了外阴血肿切开缝合术。10天后小晴出院,留下了“中度失血性贫血”的后遗症。

△图|小晴诊断书

小晴彻夜未归,回家已是次日清晨,按她奶奶的说法,本以为她去同学家玩了。而所谓的同学之家,不过与小晴家间隔十几米,只要有人出去寻找,侵害或可避免

与一般的农村留守儿童不同,彻夜未归的小晴之所以未被发现并施救,与她和妹妹的特殊身份相关,她们是典型的“困境儿童”父亲吸毒并牵涉犯罪,长期在强制戒毒所和监狱进出;母亲缺位,在小晴两岁、妹妹半岁时她便以打工为名离家出走,撇下一双女儿再未相见

当然,她后来对笔者的解释是,自己当初也有难言之隐:丈夫吸毒又染上“脏病”,时不常还会有家暴行为,她如果继续呆在家里,未必不会被他拖下水“染毒”。

因此,十余年间, “无父无母”的姐妹俩,像“事实孤儿”一样,家庭监护始终处于“真空”

姐妹俩只是在语言词汇中,学到“母亲”一词,而从未有缘真实感受


03.闭环“二次伤害”,让小晴身心崩溃


国外研究已经证实,遭受性侵犯的经历并不必然导致受害者的终生心理创伤,家人给予的支持最能减少孩子的心理伤害。

△图|保护豆豆

反之,家人如果不能给予孩子正向的帮助,很有可能“在孩子伤口上撒盐”,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“二次伤害”

换言之,性侵害事件发生后,对未成年受害人最好的疗愈,就是身边亲人的抚慰

小晴性侵事件发生后,首先遭遇了亲人的“离心离德”

先是“消失”的母亲从其他渠道获悉此事,不仅未予小晴一句安慰,反而通过孩子小姨微信发声:“再不看好你妹妹,让她也出了你这种事,别怪我饶不了你。

小晴父亲,竟然以“对方小流氓太多,我们干不过人家”为由,在小晴出事后不久,干脆撇下她走了。

然后便是意欲帮忙的媒体,在刊图的同时,泄露了小晴的真实姓名及村落地址,以及疗伤所在的区县医院,一时间,涌上门来的“好心人”和从未间断的“问候电话”,让最初三天的小晴,靠躲在厕所得逃“劫难”。

当地警方在前期侦查过程中,因为在开给学校的信函一栏中,直接列明了小晴“被强奸”的案由,让小晴遭受性侵之事,成了从校园到村落,无人不晓的“丑事”

并且依据公安部门相关办案规定,在有女警的前提下,应优先任用女警办案的情况下,侦查部门仍率先选用男警介入调查,让躺在病床上的小晴,接受了两名男警的方方面面的询问,而且并非一次。……


△图|警方办案机关里有女警

在一次次的来自各方面“二次伤害”打击后,记者初见的小晴是这样的:“如今,每当有人和小晴说话,她总是频频点头,似乎倾听得很认真。但当你试图让她作答时,她便一脸茫然地以‘啊?’声回应。只有再三重复问话,她才会如梦初醒般应答几句……

然后便是,“无论是说起因大出血入院抢救的过程,还是提到加害人拒绝支付医疗费,抑或是她成了村里人皆知的性侵受害者,甚至描述自己没吃过麦当劳、没有过毛绒玩具的童年经历时,小晴都是一副木讷的局外人表情,好像在说他人的事情,与己无关。”

这些都是记者当时文章的真切记录,它将遭遇性侵害触发应激心理障碍的小晴彼时的状态,描述的非常清楚。

事实上,在笔者与她相识的近一年中,基本未见她伤过心、流过泪

她可以旁若无人地上桌翻检各种菜品,也可以在一干人面前岔开双腿瘫坐,记者和律师离开时她不会告别,犹如来访时她也从不招呼。

即使出门便被周围村民指指点点,她也从来一副与我何干的姿态,仿佛大家正在说的是别人

她的成绩从班里中上游,跌入谷底,辍学复读,又落榜高中。

小晴的种种情形后来被专家心理测评时定义为“疏离”,是遭遇性侵后应激状态的一种写照

△图|创伤后应激状态,网络

 

04.社会各界为小晴做了什么?

因为“无父无母”,小晴奶奶在去派出所登记时,将小晴的阴历出生日期错登为阳历,这也直接导致,本来还差9天才满14周岁的小晴,没有被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认定为性侵幼女,这也意味着对加害方的刑罚会由此减轻。

隋双戈博士称:“母爱是小晴后期康复,最好的‘助推器’,如果能找到母亲替她回乡作证,小晴会感到未曾被抛弃,母亲仍在心里爱她。因此,如能满足小晴特殊的心理需求,将会比一切心理干预更有疗效。”从当年七月到十月,深圳市“春风网”创始人隋双戈博士,免费为小晴作了近十小时的心理评估干预。

除了让生母作证自己女儿的真实年龄外,更深一层的意义是通过母亲的为她“出头”,让小晴感受到母亲仍然对她心存一份不离不弃的爱

与妹妹不同,虽然从小遭遇奶奶家人的“亲母遗弃”洗脑,妹妹表现出的是一副“不要说她不认我们,就是赶来相认我还不认她”的状态,而小晴则恰恰相反,不管曾经的,以及事后的精神伤害如何,她就是死盯住母爱“不撒嘴”

即使被清醒告知,母亲已经另组家庭,已有了另外的妹妹,且十几年间一直对你们姐俩“不闻不问”,她也清晰表示“不在乎”。

2017年9月,在获知小晴的母亲在广东中山工作生活后,记者与援助律师吴晖赶去和她会面,后者作为千千律师事务所“守护天使”志愿律师团队的一员,不仅参与了宁夏灵武师源性女童性侵害的个案援助,此次又免费为小晴提供法律帮助。

在介绍了小晴遭遇性侵害的详细过程后,笔者特别提到了小晴对母爱的渴求,以及其生日被错登的事实,希望小晴的母亲萧何(化名)能回乡作证。

△图|笔者与小晴母亲吃饭,希望能她回乡为小晴生日作证;左一者,左二母亲,小姨,左四村民证人阿芳


同年9月28日,萧何专程从广东奔赴广西钦州检察院作证。事后证明,她此举意义重大:除了提供小晴确为春节后所生的可信证据外,在她的指引下,小晴家人还在老屋橱柜中,找到了一本小晴爷爷健在时留存的笔记本这一客观证据,上面有他对小晴家族每添一丁时的出生记录,而小晴在上面注明的出生日期,经与其他家族成员对比核实,被确定为阴历生日。

△图|记录家庭出生记录的笔记本


我们还说服了同在中山打工的阿芳(化名)回村作证小晴的出生日期,因为她家大儿子也是在那一年的春节后出生,有很多细节线索。

在随后十月的此案第一次开庭中,控方当庭改变公诉内容,指明小晴被强奸时乃为不满14周岁的幼女。

△图|家人展示村委出具的幼女证明


然后,就是一审下判后,检察院为此案进行抗诉。

此外,检察院还为小晴家提供了一笔数千元的司法救助款

而就在小晴性侵事件曝光后的第三天,由当地学校、妇联及各级政府组成的“慰问团”,来到小晴家拜访。在留下2000元慰问金后,“还让我们填了两张表格,一是帮小晴姐妹俩申请低保,二是帮小晴申请一笔5000元的转学费用,让她能去外面就读。”小晴三姑介绍。

笔者随后获悉,小晴姐妹的低保事宜很快被当地有关部门落实,姐俩不仅每月每人能领到二百多元钱的补助金,最主要的是,因为享有“低保”身份,小晴姐妹不仅不用交学费,每人每学期还能领到不菲的助学生活补助金

而此前,小晴奶奶除了每月150元的低保外,还要打扫村里日常垃圾,以及种植芭蕉、甜角来贴补家用。


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赵辉律师,是“新起点——小额爱心资助项目”的执行人,这个由社会爱心人士匿名捐助的资金,旨在为受到性侵害的儿童提供小额资助,资助金额最高为2000元。

在得知小晴的悲惨遭遇后,为了帮助这个受到伤害的孩子尽快回归社会,赵辉以最快速度帮她办理了“顶格”资助款,并且承诺,只要小晴愿意继续读书,“小额爱心资助项目”将破例为她提供从高中到大学的相关资助费用

印象中,在与小晴相处的最初一年中,即使提起自己大出血抢救都“无动于衷”的小晴,只有两次泪眼婆娑、星光闪烁的瞬间:一次是告诉她,母亲“撒谎”借口回到钦州为她作证并最终改变了年龄界定;一次是告诉她,会有一笔来自北京的持续爱心资助款跟随她,助她远离家乡的“伤害源”

05.微信名的“共某某”寓意着她的社会“回归”

借助社会各方的爱心接力援助,前年九月,小晴终于离开了曾经生活15年,那个让她身心遍体鳞伤的地方。新到的这个城市以及这所学校,于她既是全新陌生的,又是安全久违的:因为在这里,她才不是尽人皆知的强奸对象

在这个远离“伤害源”的地方,“蝶变”后的小晴犹如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:不仅学业排名在全班三十人里名列前茅,而且从未有机会接触过的乐器、绘画,她也学习的得心应手。曾经家徒四壁的房间里,一面墙上是她的吉他,一边是腾跃的海豚…

△图|笔者回访小晴

她的微信名是象征走出封闭的“共某某”,得知律师、笔者前来时,她会表示“想念”;估算我们归程抵达时,她会顺问“安康”。来时,她在村口电话“导航”我们的汽车;走时,她提着家种的芭蕉为我们送行。吃饭时她为大家盛饭让菜,就餐后她帮奶奶收拾餐桌。

△图|小晴问候笔者

如果你觉得这些不过是再正常的行为举止,那笔者告诉你,在很长一段时期内,遭受“二次伤害”的小晴,让所有正常变为“失常”。而问起这一切的改变缘由,她坦承:“是因为到了新城市、新学校,那里是无人知晓过去的‘净土’!”她特别强调,即使是和宿舍中无话不说的“亲闺蜜”,她也从未提起自己曾经受伤的过往,因为那些“不堪”,已经被现在的新生活‘屏蔽’了!

 小晴个案的意义还在延伸。

2018年11月25日,在千千律师所与北大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联办的“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”研讨会上,笔者就小晴案所作的个案梳理与执法漏洞发言,引起了与会专家记者的关注,财新记者以此案为主线,对笔者进行了《惩治性侵儿童 司法文件出台五年落实几何》的独家专访

△图|财新采访笔者发文

06.社会应提供远离伤害源的机制,让受害人有机会“蝶变”

性侵害案件受害人的受伤害后果,不绝对与肉体遭受伤害的深度成正比,笔者这个结论的得出,是缘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龙迪博士的论文著作《性之耻,还是伤之痛?》。这部30万字的研究成果,是龙迪在港大读博期间,通过对吉林省一小学教师师源性性侵案件的6名受害女童,前后长达三年的跟踪回访记录,得出了强奸受害人身心损害程度,未必一定重于猥亵受害人的结论。

到底“后伤害”孰重孰轻,其实是取决于性侵害事件发生后,作为继发性损害的“二次伤害”到底有没有?有多少?持续多久?

十几年前,东北某地一小学教师性侵了6名小学生。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龙迪曾前后数次赶赴事发地,对几名受害儿童做系统的跟踪研究。一段时期之后,她发现了一个变化,那些最初遭受肉体性侵害最严重(达到强奸)的女孩子,因为后来有家人的细心呵护与接纳,呈现出良好的身心状态;而一些仅限于抠摸等猥亵行为、相关肉体损伤并不严重的女孩,却因为后来遭遇来自家人的嫌弃等“二次伤害”,呈现出非常严重的心理创伤特征。换句话说,那些最初性侵行为本身并不严重的女童,却因后期生长环境的不良,始终未能社会“回归”。

“童年期性创伤是最严重的心理创伤之一,对遭遇者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功能影响深远、复杂,良好的社会支持与系统的心理干预,有助于降低创伤恶果,协助遭遇者适应新的生活。

△图|网络

这段话,来自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,为小晴所做的心理评估报告的扉页

在承诺与小晴姐妹相认两年后,我们此次从小晴处获悉,母亲萧何始终未向姐妹俩打开相认接纳大门其间,小晴曾借故多次到中山“寻亲”,甚至一度潜伏进母亲工厂暑期打工,都未获最后母女相认机会

我们无法太过指责萧荷,因为她也曾是吸毒及家暴丈夫的受害人。我们只能再次告知她,小晴最在乎的是家人与亲情的接纳,这种接纳是给予孩子的最好的慰藉与支持,它胜过一切医生和良药

正如援助律师最后发送给萧何的短信:“小晴毕竟是你的女儿,这样对她支持,她可以感受得到。这对她的一生都是重要的帮助。”


作者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张倩

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特聘专家,

前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资深记者,

长期从事法律和人物新闻报道,

并以调查深度报道见长。


阅读更多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